Britain·威廉希尔(williamhill)唯一官方网站



行业新闻

行医守医德 执业有尊严--论医改使医务人员得鼓舞

2012-12-01

古人云:不为良相,即为良医。医生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,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。然而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由于以药补医诱发的逐利冲动,少数医务人员被经济利益所束缚,行为方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,导致医患关系紧张,医生的社会形象受到损害。新一轮医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彻底破除以药补医旧机制,重新构建新的运行机制,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,使其摆脱以药补医枷锁的束缚,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神和推进改革的主力军。

打破枷锁,职业价值得彰显

新一轮医改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,政府加大财政投入,建立了长效性多渠道补偿机制,运行和发展费用有了保障,解除了医疗机构的后顾之忧,医务人员也从以药补医的枷锁中解放出来,这是所有医务人员的期盼。医生的价值在于知识和技术,而不是推销药品。现在,基层医务人员没有了逐利创收的重负,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公益性服务上,心无旁骛地钻研业务,群众看病得到周到细致服务,过去那些乱开药、大处方现象明显减少,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,绷紧的医患关系逐步和谐。医改使医务人员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大幅好转,比以前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和身份。患者满意让白衣天使赢得了社会的尊重,职业价值得到了体现。基层医务人员表示:过去靠卖药赚钱,虽然有灰色收入,但违背职业道德,感到如履薄冰,人际关系也很复杂。现在收入稳定,是阳光下的收入,更加体面,心里踏实

创新机制,医疗服务添活力

回归公益性,是否会导致积极性下降,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基层医改通过创新人事、分配制度改革,既维护了公益性,又调动了积极性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,实施按需设岗、按岗聘用、竞聘上岗、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,建立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。同时,建立以服务数量、质量、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新的考核和激励制度,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、个人收入挂钩。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度,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,适当拉开收入差距,形成有激励、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,充分调动了骨干人员的积极性。新机制的建立,使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普遍提高,工资收入与改革前相比普遍得到明显提高,关键岗位、业务骨干收入水平大幅提升,全国人均工资水平每月提高了600元左右。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,基层医疗机构活力明显增强,服务效率也明显提高。

拓展平台,事业空间更广阔

新一轮医改注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,采取培养培训、定向招募、对口支援等措施,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水平。两年来,国家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,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2万多人,安排3万多名基层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,为乡镇卫生院培训72万人次,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训42万人次,为村卫生室培训208万人次,安排2.8万多名县级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。同时,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,建设全科医师规 范化培训临床基地、社区培训基地。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。招募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到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,财政进行补贴,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免费定向培养,城市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,带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,也为基层医务人员事业发展拓宽了广阔的空间。



XML 地图